湖北日報訊 沙洋縣,一個建縣僅15年、國土面積2044平方公里、總人口62.2萬的農業縣,底子薄、基礎差、財政窮,卻屢屢結出義務教育設計裝潢的碩果:“湖北省‘兩基’工作先進縣”、“全國農村義務教育新機制改革試點縣”、“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示範縣”……2013年11月,湖北省教育督導室對沙洋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行評估驗收,沙洋縣各項指標均處於高位,並被高度評價為“沙洋現象”,稱“尤其值得類似經濟欠發達縣市區借鑒”。帶著疑問與好奇,筆者走進了沙洋——
  多元投入 窮財政燒烤辦出富教育
  “沙洋縣是個農業大縣,雖然地方財政困難,但縣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,勒緊褲帶辦教育,近三年來,僅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就投入近設計裝潢2億元,全縣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。”沙洋縣長揭建平說。
  近年來,在教育投入方面,沙洋縣政府依法落實“三個增長”,依規落實專項經費,全力支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。除了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投入,沙洋縣還通過積極爭取上級資金、廣泛吸納社會資金、合理處置閑置校產等渠道,多方籌措資金,用於義務教育學校建設與發展,並堅持適當向農村偏遠學校、薄整合負債弱學校傾斜。縣教育局統籌規劃,緊緊圍繞校舍安全工程、配套建設工程、教育裝備工程、校園環境工程這“四大工程”,全面改善辦學條件。
  據統計,2011年至2013年,全縣新建校舍35000平方米,維修改造校舍64000平方米,新建改建教學樓42棟、學生公寓15棟、學生食堂50個、學生澡堂15個、廁所52個、標準運動場64個,並配備了相應體育設施。在教育裝備方面,增添中小學圖書17萬冊,完成中小學實驗室標準化建設85個,建成計算機室、電子備課室83個、“班班通”教室650個,實現了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“校校通”全覆蓋。此外,更新中小學生課桌椅28300套,實現了學生課桌椅“標準化”,湖北省教育廳裝備處曾以“農村中小學課桌椅不再破敗”為題,在全省推介沙洋縣的典型做法。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,以“美麗校園”創建活動為抓手,以“凈、美、雅”為標準,因地制宜進行校園綠化、美化和人文環境建設。走進校園,綠樹成行,花草如茵,自然景觀與人文元素相互交織、相互輝映……“再窮不能窮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。”沙洋縣委書記梁早陽在全縣教巴里島育工作會議上,擲地有聲。
  多措並舉 老隊伍煥發新活力
  11月26日上午,高陽鎮吳集小學國旗台前,“啟明星”校長劉立正在和學生進行英語對話訓練,見到客人,名叫陳丹的五年級小學生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向客人問好:“Hello! Wel-come to our school!”這是正在進行的“快樂英語”口語角活動。作為一所聯村完小,以前只能通過斷斷續續的空中英語課堂或者光碟,簡單地學幾個字母和拗口的單詞,能有今天的學習環境,全得益於該縣雙向互動的教師交流機制。
  據悉,自2011年以來,沙洋縣就著手實施雙向互動的教師交流機制,採取整體選派、巡迴授課、跟崗研修、上掛下派、“一校制”試點以及“啟明星”計劃等,在全縣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、集鎮學校與邊遠學校之間開展對口幫扶和校際交流,縮小了校際差距,提升了薄弱學校管理水平和育人質量。
  同時,沙洋縣採取“引、招、聘”等多項措施,建立起穩定的教師補充機制,將招聘的新教師全部充實到農村學校,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師資數量不足、學科結構不優、教師年齡老化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。還通過建立常態的培訓機制,採取集中培訓、遠程培訓、論壇交流、外派考察、專家引領、校本研修、教學比武等形式,提高教師專業素質。讓優者從教,讓教者從優,按時足額保障教師工資,堅持優績優酬和傾斜農村,大力實施“安居工程”,通過建立學科首席教師、骨幹教師崗位津貼制度等靈活的激勵機制,讓沙洋教師樂業敬業,沙洋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。
  百年大計,教育為本;教育大計,教師為本。目前,沙洋縣義務教育段共有中小學69所,其中初中15所,小學54所(含5個教學點),在校學生27255人,在崗專任教師2506人,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%,具有中級職稱2002人,具有副高職稱187人。廣大教師愛崗敬業,無私奉獻,辛苦耕耘三尺講壇,用汗水和智慧托起明天的太陽。
  多管齊下 小校園踐行大理念
  “在我的語文課堂上,自學是基本的學習方式,小組是基本的學習組織,問題在小組內討論,展示以小組為單位。”說起高效課堂,長林中學熊艷老師如數家珍,“……高效課堂就是要解放學生,以生為本,建立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學習模式,把課堂還給學生,讓學生快樂地學習。”近年來,沙洋縣堅持教育內涵式發展方向,將課堂改革作為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,推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增長由粗放型向精細型、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,實現了全縣城鄉學校辦學水平均衡發展,形成了控輟保學、高效減負的良性機制。
  課堂教學改革不等於課程改革,學科教育不等於素質教育。在沙洋,“陽光體育”、“大課間”等不是口號,是行動;興趣小組、勞動實踐不是課表,是課程和課堂。健身操、武術操、太極扇、舞臺劇、傳統器樂、感恩教育、“小記者在行動”……以活動育人,以特色立校,已成為沙洋校園的道道風景,結出碩果纍纍。
  優質的教育必然離不開文化的滋養。在高陽小學,筆者被該校“尚美”文化深深吸引。“明德路”、“啟智路”、“怡情路”三條小道,濃蔭遮地,“尚美園”、“博學園”、“求新園”、“志遠園”四座美園,書聲朗朗……在沙洋,實驗初中的“楹聯文化”、實驗小學的“責任文化”、附小的“國學文化”、後港小學的“書法文化”、十里小學的“書香文化”、李市小學的“珠算文化”、季廟小學的“生態文化”、西湖中學的“魯洋文化”、沈集中學的“香樟林文化”、紀山中學的“楚文化”等特色文化已形成規模,有主題、有結構、有概念、有效益,體現了良好的辦學理念,豐富了學校的精神內核。
  教育發展,學生是落腳點;發展教育,質量是生命線。沙洋教育始終把培養高素質人才作為核心任務,把質量均衡作為均衡發展的中心環節,全面推進素質教育。“沙洋經濟雖然有些落後,但我們的教育理念從不落後,推進素質教育,我們從未動搖。”面對“素質教育”這個話題,沙洋縣教育局局長盧鴻雁語氣堅定。
  多端著力 弱群體總被強呵護
  11月27日,長林中學食堂里,工作人員正在擦拭地板和餐桌,全套不鏽鋼餐具能照出人影,嶄新的餐桌擺放得整整齊齊,掛在牆壁上的一周食譜更是讓人眼睛一亮,每天的菜譜一目瞭然。“我們今年提出在全縣建設‘道德食堂’,”盧鴻雁說,“所謂‘道德食堂’,就是規範的食堂、公益的食堂、安全的食堂、營養的食堂。”為了從根本上改善食堂環境,近兩年,沙洋縣共投入1320萬元,改建節能竈104口,添置餐桌2161套,增加餐位10805個,蒸飯車86個,消毒櫃54個。為了將“道德食堂”落到實處,沙洋縣教育局出台系列文件,建立健全制度,加強人員管理,並開展“師生同吃一鍋菜”、家長品餐評餐活動,食堂的服務性和公益性得到充分體現。採訪後港小學時,正值午餐,幾位家長正在和學生一起進餐,“自從學校創建‘道德食堂’,飯菜質量有了很大提高,孩子的營養狀況有了很大轉變,我們更加放心了!”家長魯德海邊說邊豎起大拇指。
  姚集小學三年級的楊媛媛家住6公裡外的張集村,當筆者為她拍照時,她正被管理員牽著手踏上校車。“坐車好嗎?”“好!爺爺在路邊等我,阿姨送我們回家。”她邊說邊揮手示意“再見”。每天清晨和黃昏,噴涂著黃色標識的輛輛校車,便成為鄉村公路上的獨特風景。沙洋縣校車由建平公司責任招標獨立承擔,共有國標校車156輛,合格駕駛員159人,照管人員176名,設置589個站點,覆蓋225個自然村,為7162名農村學生服務。在建平公司,筆者看到了擺放整齊的檔案和校車監控平臺,工作人員介紹說:“156台校車均裝有定位系統,車輛的運行狀況、路線和承載情況,均在監管平臺上看得一清二楚。”
  學生是弱勢群體,留守兒童和孤殘兒童則是弱勢中的弱勢,然而在沙洋,這群孩子卻獲得了精心的呵護。一份份成長檔案記錄著每一天的溫暖,“愛心媽媽”、親情電話、心理咨詢室、“兩免一補”……他們的生活有了保障,內心不再孤獨,臉上笑容常駐。三年來,全縣共資助義務教育段貧困家庭學生10578人,資助金額1077.4萬元,2013年僅社會組織就為20多名孤殘兒童提供7萬多元的幫扶資金和物質,殘疾學生入學率達到100%。對於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移民學生,學校一律平等對待。
  均衡教育,把公平的陽光灑向每寸土地,讓夢想和希望的土壤不再貧瘠。走進沙洋,不僅清晰地理解了“沙洋現象”,更真切地感受到一種“沙洋傾向”:這群胸中有“夢”的教育人,正以昂揚的鬥志和飽滿的熱情,奮力推動義務教育向“高位均衡”的目標邁進……
  (秦雲威)
  (原標題: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“沙洋現象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g82xgcr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